扬志愿风采、享科普生活
2025专家志愿者走进三区互动交流活动

以茶会友,健康养生

科普体验活动






8月14日下午,由静安区科学技术协会携手促进中心共同举办的“扬志愿风采、享科普生活——2025专家志愿者走进三区互动交流活动”之“以茶会友,健康养生”科普体验活动走进静安区曹家渡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活动现场茶香四溢,近30位白领围坐茶桌,来自志愿服务总队的专家志愿者——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全科与养生分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药师阎伟,国家高级茶艺师、评茶师廖孟娜,与白领们一起品香茗、聊养生。





一泡闷茶开场,解锁“药食同源”的智慧


活动尚未正式开始,提前准备的闷泡茶饮已在壶中舒展——西洋参的清润、枫斗(鲜石斛)的生津、麦冬的滋养、红枣的甘甜,与醇厚的普洱茶碰撞出独特风味。据介绍,这杯茶饮暗藏巧思:西洋参补气养阴,适合久坐办公的白领;枫斗(鲜石斛)养胃生津,应对熬夜后的口干舌燥;麦冬润肺润燥,搭配红枣调和性味,再以普洱茶的温润中和,恰好驱散夏末秋初的燥意。白领们落座便捧起茶杯,温热的茶汤入喉,忙碌的身心瞬间被抚慰。

茶史与分类讲解,读懂“一片树叶”的千年蜕变


廖老师以“世界之茶,源于中国,中国之茶,源于云贵”为开篇,带领大家回溯茶叶的千年历程。从164万年前贵州晴隆县的茶籽化石,到汉晋时期“粥茶法”的粗犷煮饮,从唐代陆羽《茶经》记载的煎茶技艺,到宋代盛行的点茶与斗茶,再到明代“废团立散”后简化的冲泡法,一个个时间节点串联起茶叶的传承脉络。

针对大家好奇的“茶叶分类”,廖老师特意说明:“所有茶叶都来自同一棵茶树的嫩梢,没有专门的‘绿茶树’或‘红茶树’,差异只因采摘部位与工艺不同。”她详细解析了六大茶类的特点:不发酵的绿茶“青汤绿叶”,微发酵的白茶“三年为药”,半发酵的乌龙茶“绿叶红边”,全发酵的红茶“甘甜柔口”,后发酵的黑茶“煮饮奇妙”。生动的讲解让白领们恍然大悟:“原来平时喝的茶,背后有这么多学问!”

15分钟茶饮配伍指南,让养生茶“对症”喝



随后,阎老师以“体质与茶饮”为主题,用15分钟分享了实用的配伍知识。结合中医“九种体质”理论,阎老师解释道:“就像这次的闷泡茶,西洋参适合气虚易累者,麦冬适合阴虚燥热者,搭配起来兼顾功效与口感。”他还举例说明:女士可尝试玫瑰花配茉莉花美容养颜,男士可用桑叶配菊花护肝解压,老年人则适合荷叶配绞股蓝调节血脂。

现场互动中,白领们纷纷提问:“经常加班上火喝什么?”“秋天口干舌燥怎么缓解?”两位老师一一解答,建议大家根据自身情况搭配药材,比如用胖大海配薄荷缓解咽喉不适,用淮小麦配五味子助眠安神。“以后再也不用依赖奶茶了,自己配的茶包既健康又安心!”一位白领笑着说。

分享时刻:“秋天第一杯茶”里的温情


活动尾声的“秋日茶饮分享”环节,成为全场最温暖的片段。有人说起“妈妈泡的红糖姜茶,是秋天最暖的记忆”,有人分享“同事递来的乌龙茶,让加班夜不那么难熬”,更有人直言“今天这杯闷泡茶,是今年秋天最惊喜的味道”。正如古人“以茶会友”的传统,茶桌前没有身份之别,只有真诚的交流与共鸣。

离场时,白领们纷纷表示:“这场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茶里的生活智慧。”一杯茶,连接了历史与当下,也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这场茶香之约虽已结束,但健康与温情的传递,才刚刚开始。








今后,“扬志愿风采、享科普生活——2025专家志愿者走进三区互动交流活动”还将组织更多领域的专家志愿者团队进入园区、社区、校区,开展各类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科普体验活动,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把科普知识、理念和精神发扬出去,使科普更融入百姓生活。







点赞(0)
返回
顶部